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趨勢
黨的**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快速提高,展望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將呈現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一是農機農藝、農機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將深刻影響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轉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農機農藝深度融合,不僅有利于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的突破,也有利于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推廣普及應用。通過著力打造功能完備、使用便捷的農業機械化信息交流平臺和農機作業管理調度平臺,促進政策**實施、技術快速推廣,引導農業機械合理配置、有序流動,農機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將顯著提高。
二是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化、全面化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將由解決關鍵環節機械化為主向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模式快速推進轉變,從產中機械化向產前、產后機械化全程延伸。農業機械化發展從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從種植業到養殖業,農、林、牧、漁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從平原地區向丘陵山區全面推進,從陸地向水域全面發展,農業機械化與產業化協同推進。
三是農機服務組織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主要力量。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功能將顯著增強,服務質量、能力和效益進一步提升,將成為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及其他公益性職能延伸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機銷售、作業、維修市場不斷規范,農機服務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機具利用率、技術到位率不斷提升,農機抗災減災作用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對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的綜合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四是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各區域將進一步明確適合當地特點的農業機械化技術路線和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技術模式,地區間農機化發展水平差距逐漸縮小。糧食主產區以及平原地區,土地流轉的速度加快,大馬力、先進適用的農業裝備應用更加廣泛,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穩步上升。丘陵山區機械化成為發展熱點,先進適用的小型特色農機具廣受歡迎,農業機械化水平加速提高。
農業機械化實現兩大跨越
黨的**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歷史上發展**的時期,發展速度顯著加快、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地位作用顯著增強,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從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農業生產方式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兩大跨越。我國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主要農機產品產銷量居于世界前列,主要農機產品品種和產量已能滿足國內市場90%以上的需要。
今年夏收時節,我國150多萬名農機手僅用21天就收割了3.4億畝冬小麥。農業機械已成為現代農業至關重要的物質基礎,10年來我國成功完成了農業機械化發展由初級階段到中級階段的重大跨越,農業生產方式由人力畜力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10年跑贏30年
10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進入歷史上較快的發展時期。2011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4.8%,比2002年增加22.5個百分點,近10年的增幅超過之前30多年的總和
黨的**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發展,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發展階段和農業生產方式的兩大跨越。
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評價標準將農業機械化發展分為初級、中級和**階段。主要有兩個評判指標,一是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二是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中級階段是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0%并提高到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由40%降低到20%的發展階段。
“2007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42.5%,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降至40%以下。這標志著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已經由初級階段跨入了中級階段?!鞭r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向記者解讀這一跨越的含義,綜合機械化水平跨過40%的門檻,說明農業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革,機械化生產方式由原來的次要地位開始向主導地位**,我國農業機械化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并將以更快的速度,向更高水平發展;另一方面,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降低到40%以下,說明我國農業由原來依賴和占用人力資源為主向依靠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機電裝備為主的轉變進入加速通道。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增機、減人”的趨勢不可逆轉,對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的需求呈現出剛性增長的態勢。
2011年,全國小麥機耕、機播和機收水平分別達到98.8%、86%和91.1%,基本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生產機械化成為農機作業的新亮點,機械種植和收獲水平分別達到26.2%和69.3%,分別比2002年提高了20.9個和53.6個百分點,機收水平年均增幅達到6個百分點;玉米機收取得突破性進展,機收水平達到33.6%,比2002年提高了31.9個百分點,2008年以來年均提高7.7個百分點。
結構**優化
2011年全國農機總動力達9.8億千瓦,大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增長迅速,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機械裝備穩步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極大增強
“打破土壤犁底層實現增產是農民多年的呼聲,但普通小四輪由于馬力較小,耕作深度只能達到地面以下10厘米?!鄙綎|省茌平縣農技推廣站**農藝師侯金星說,多虧了大馬力深松機,深耕作業可達30厘米,為有效打破犁底層提供了條件。
神州大地,農機化技術創新引發的增產增收效應無處不在。在水稻產區,應用水稻機械插秧技術,平均每公頃能降低成本450元、增產375公斤以上,且作物抗病蟲害、抗倒伏性更好;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規育秧提高8至10倍;干旱地區使用機械進行保護性耕作,實施秸稈還田利用,平均減少耕地表土流失量40%至80%,增加土壤蓄水量17%,減少農田揚塵量50%以上,平均每公頃降低生產成本225元至450元,糧食增產5%以上。
靠農機化技術增產增收的背后是10年來農機化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部分“瓶頸”環節技術與集成問題得到解決。大馬力拖拉機研發取得明顯進展,水稻種植和收獲機械裝備基本成熟,花生、油菜、甘蔗、牧草收獲及節水灌溉等作業機具創新取得重大進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一些領域開始應用,農業機械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逐步提高。設施農業裝備與技術研發長足進步。行業骨干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增加,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農機工業壯大成為農機化發展的依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機制造大國,主要農機產品品種和產量已能滿足國內市場90%左右的需要。2011年,規模以上農機企業工業總產值達2898億元,相對2002年,年均增長22%。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大型農機企業加速成長,高性能、大馬力農機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有所改善,大中型拖拉機和自走式聯合收割機市場產銷量逐年高速增長。
農機服務創新
農機社會化服務不僅增加了機手的經濟收益,還保證了我國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的按時收獲,縣域內的小麥收割時間由20天縮短為10天左右
6月的黃淮海平原,跨區作業的農機手在隆隆機聲中穿行在麥浪間。如今,農機跨區作業領域正由機收小麥向機收水稻、玉米和機耕、機播、機插秧等項目快速拓展。
農機服務創新離不開國家的農機化發展扶持政策。黨的**以來,國家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初步形成了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主體的農機化發展扶持政策體系,推動農機化持續快速發展。2004年,中央財政設立了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正式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9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補貼**規模由2004年的7000萬元增加到2012年的200億元;實施范圍由較初的重點支持16個糧食主產省份的66個縣擴大到覆蓋全國所有的農牧業縣(場);補貼機具種類由2004年的拖拉機、深松機、免耕精量播種機等“六機”擴大到目前的12大類46個小類180個品目,基本覆蓋了主要農業機械設備。
如今,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積極參與社會化服務,以跨區作業為品牌、以關鍵農時季節為主戰場的農機服務產業規模逐年擴大。2011年,農業機械化作業總收入達到3843.4億元,比2002年增長107.2%,10年間年均增長7%以上;農機跨區作業面積達到3293.3萬公頃,比2002年增加164.9%;農機戶經營總收入達到3953.1億元,比2002年增長110%。農機社會化服務呈現出服務方式市場化、服務內容專業化、**主體多元化的特征,服務能力和效益明顯提高。
截至2011年底,全國擁有各類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7.1萬個,組織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機專業合作社從無到有,達到2.8萬個,入社人數達58.2萬人。以財政補貼為引導,農民個人**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逐漸形成。訂單合同作業、承包租賃服務等社會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農機作業環節從產中向產前、產后擴展。